大腸癌

【民正新聞記者:蔡永源台南報導】https://youtu.be/JNacTt0o9-Q當患者罹患癌症時,對於未來治療的徬徨仍屢見不顯。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李楊成醫師表示,第二、三期的癌症病友,開刀後面臨是否化療以及何種化療方式的抉擇,時常因為資訊不對稱,容易心生恐懼。李楊成醫師透過醫病共享決策(Shared Decision MakingSDM),由醫師與癌症個管師協助癌友了解病症,學習戰勝未知,再一起決定治療方針,而非被動接受治療指引。

    61歲陳先生今年五月被診斷為大腸癌第三期,開刀切除病灶後需接受化療以求更好療效。而化療又分為口服與注射兩種方式,陳先生猶豫到底該選何種。所幸,李楊成醫師與呂雅亭癌症個管師透過醫病共享決策,分析兩種治療方式的利弊、患者對於治療的考量及期待,以協助陳先生做出最適的選擇。

 

    李楊成醫師表示,大部分的癌友開刀後,如果需要接受化療,心情都很緊張,很多會問:「不是都開刀了,為什麼還要化療?」以大腸癌為例,第二期高危險群以及第三期、第四期患者都會建議接受化療。而化療又分口服與注射,各有優缺點,前者可居家服藥,但療程需一年,五年存活率55.6%,後者每次療程需住院三天,2週一次共六個月,五年存活率70.9%。方式並無絕對優劣,經過醫病雙向溝通,協助病友找出符合其偏好的治療就是最佳方式。

 

    一般外科林逸文副院長表示,疾病治療尤其是癌症,與家人充分的溝通以及支持有助於提升治療成效,醫病共享可以協助醫師、患者與親屬建立互信關係,讓患者更有信心面對治療。大腸癌

 

    陳先生感謝林逸文副院長開刀治療,術後面臨化療不論是患者或是親屬都非常徬徨,當時根本不清楚口服化療和注射化療的差異,也不知道自己適合哪一種。經過李楊成醫師與呂雅亭個管師的淺顯易懂且詳細解說,並將醫病共享決策輔助評估表帶回與家人商討,終於做出最佳決定。

 

    治療是需要雙向互動的,醫療人員有責任協助患者了解各種治療方針的利弊,選出最適合患者的方式,讓病友參與治療決定,而非只是被動的接受治療指引,當病友了解病症,並詳細評估後,醫病雙方才能訂定出最佳治療目標。


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: 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chuchu5839/post/137234536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uta63so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